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「故智者之養生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處,節陰陽而調剛柔。如是,則僻邪不至,長生久視。」這句話指出,聰明的人養生是順應時節、保護身體,注重情緒的調節。情志失調會導致人體內陰陽失衡,形成不良體質,甚至誘發疾病。中醫學認為,人有「七情」,即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。其中,「喜」、「怒」、「思」、「悲」、「恐」這五種情志,與人的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繫。中醫認為,憤怒主要影響肝臟。肝主疏泄,調節情志。當人憤怒時,肝氣上逆,容易導致肝陽上亢,進而引起頭痛、頭暈、面紅耳赤等症狀。長期憤怒還會傷肝,導致肝氣鬱結,影響脾胃功能,引發消化不良、腹脹、食欲減退等問題。現代醫學也發現,生氣會讓人血管擴張,肝臟比平常大一圈,免疫系統會停止工作等等。

 

我們將怒的情緒分成幾種不同的情況,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。溫度變化引起的怒:身體內有多餘的熱氣,散不出去,屬於實熱。可按摩太沖穴,位於足背,第1、第2蹠骨結合部前凹陷處。

 

陰虛引起的煩躁:可喝花草茶,例如玫瑰花、薰衣草等。花草茶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,能緩解情緒上的煩躁。

 

脾胃虛弱、能量不足引起的煩躁:可按摩足三里穴和中脘穴,食用山藥,少吃精緻糖。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,膝下3寸處,按摩此穴可以健脾和胃,補氣。

 

月經前的PMS:肝經和肝氣相關的煩躁,可按摩三陰交穴和太沖穴。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,內踝上3寸處,按摩此穴可以調節肝脾腎三經,緩解PMS症狀。

 

因他人吵架而生氣:可按摩勞宮穴和合谷穴。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心,合谷穴位於手背,第一、二掌骨間。按摩這些穴位可以平息心火,緩解情緒波動。

 

事情未按計劃進行的煩躁:我的日本朋友說,這是最讓日本人感到煩躁的情況之一。這可能與從小的教育及文化有關,但對於無法預期的事情,我們無法掌握。如果這種情緒長時間存留在身體中,對健康的影響非常大,可以通過日常的按摩來調節情緒。


揉壇中穴和極泉穴:壇中穴位於胸骨中線,第四肋間隙處;極泉穴位於腋窩頂點。左右各揉50次,有助於疏通經絡,調節情緒。

 

養情緒就是養生。通過中醫的調理方法,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情緒,維護健康。在日常生活中,不妨多加練習這些調節情緒的方法,保持身心的平衡與和諧。